三次技术革命
从机械传递到数字脉动
汽车制动技术经历了从纯机械制动到液压制动,再到电液制动并最终向线控制动演进的完整历程。这一演进路径,本质上是汽车控制架构从物理连接向电子信号传递的根本转变。
第一次革命:EPB电子驻车系统取代了传统机械手刹。电子驻车不仅仅是操作方式的改变,它实现了基础电子控制,为后续线控制动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如今的电子驻车系统已不仅限于基础驻车功能,更衍生出自动驻车、自动释放、坡道起步辅助、动态紧急制动等智能化功能,集自动化、便利化、安全性及舒适性于一身,将驾驶体验和安全性两者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融合,当前市场保有量已超过1000万只。
第二次革命:EHB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实现了关键突破。它用电子信号传递取代冗长的纯液压管路,将制动响应时间从传统的500-600ms缩短至100-150ms。
博世和大陆的EHB系统占据了6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国产市场份额较大的有芜湖伯特利、同驭汽车、拿森电子、格陆博科技等公司。
第三次革命:EMB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正在到来。EMB完全去除液压备份系统,通过在轮端安装电机直接实现制动,真正实现了人机解耦。
苏州坐标系、炯熠电子推出的符合新国标要求的EMB系统,制动响应时间均做到了100ms以内,稳态压力偏差控制在3%以内。这项技术将制动系统从“安全兜底”推向了“功能定义”的全新阶段。
技术突破
精度、响应与冗余的极限挑战
线控制动技术发展背后,是一场围绕精度、响应速度和系统冗余的持续技术攻关。
在精度方面,安森美开发的电感式位置传感器接口芯片NCV77320,可提供±0.15%满量程精度的位置反馈。这种精度水平是传统机械系统无法企及的,为制动控制提供了精准的输入基础。
在响应速度上,EHB系统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,更先进的EMB系统则将响应时间压缩至100ms以内,几乎达到人类神经反射速度的极限。
冗余设计是线控制动安全性的核心。菲格公司开发的EMB系统采用 “6+1”策略:通过六大冗余设计满足汽车行业最严苛的ASIL D级安全要求。
英创汇智的EMB则采用四重冗余架构,即使在制动失效时仍可通过整车算法保持制动效能,确保行车安全。
2025年5月30日发布、2026年起实施的《GB 21670-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》为EMB系统提供了法律背书。新国标首次在法规层面明确了ETBS系统的定义与边界条件,将EMB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归类为ETBS的子类。
量产进程
2026→EMB量产元年
2026年成为EMB量产的关键时间节点。随着技术突破和法规支持,多家企业已明确EMB量产时间表。
英创汇智的EMB产业化进程清晰:2023年完成A样开发,2024年B样验证,2025年C样量产产线投产,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交付,这一进程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典型路径。芜湖伯特利、浙江亚太、菲格科技、苏州坐标系、炯熠电子、拿森科技、格陆博科技、同驭汽车等公司在2026年都相继有搭载其EMB产品的车型落地。
国际巨头也在加速布局。在德国腓特烈港举办的2025年底盘技术日上,采埃孚展示了其线控X-by-wire技术和线控制动解决方案。
其cubiX软件平台通过统一控制逻辑协调所有底盘组件,即使是非自家产品也能实现和谐控制。
供应链层面,浙江瑞溪、域控智驱、上海蒙拓瑞等开发的高精度驱动电机,温州人本、常州阳光、南通金益成等开发的EMB滚珠丝杠,厦门欧德力专为EMB滚珠丝杠研发的特种润滑脂等关键配套产品成功获得客户定点,南通金益成EMB滚珠丝杠在行业内布局较早,已完成多个项目的高低温及可靠耐久搭载试验。这为EMB系统的核心部件提供了本土化保障。
配套使用的线控制动踏板企业也如雨后春笋,苏州坐标系自研的线控踏板已完成自动化产线建设,南京奥联、苏州泽澎产品已获定点和装车试验。
技术挑战
通往全电控之路的障碍
尽管前景广阔,EMB技术仍面临多重挑战。首先是高可靠性要求。由于去除了备用的液压制动系统,EMB需要高可靠性总线协议和抗干扰能力,以抵制车辆运行中的各种干扰信号。
能源需求是另一大挑战。制动能量需求约1-2kW,12V系统难以负载,需要42V或48V高压系统的支持,这要求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全面升级。
耐高温性能同样关键。制动器需要能够在极端工况下耐受高温,同时还要满足轻量化和成本控制的要求。这对材料科学和热管理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功能安全标准极为严苛。新国标要求EMB等电子控制系统达到ASIL D级安全水平,包括单点故障度量(SPFM)>99%、潜伏故障度量(LFM)>90%、随机失效概率(PMHF)<10⁻⁸/h等关键指标。
面对这些挑战,国内企业正通过大量测试验证积累数据。炯熠电子的EMB系统累计完成约250万次台架耐久试验,并通过多轮高/低附着路况下的交叉验证。
行业重塑
国产供应链的换道超车机遇
线控制动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供应链格局,为中国企业提供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。
在EHB市场,外资企业如博世等仍占据领先地位,但国产供应商份额正快速提升。芜湖伯特利作为国内线控制动龙头,在EHB和EMB产品研发上成果显著;浙江亚太是国内最早量产线控制动的企业之一,电控产品不断拓展。
万安科技在EMB领域布局领先,其控股公司(恒创智行)在商用车和乘用车EMB开发上进展顺利。菲格公司则自主开发了ADAS、VAFs、APS、ADS等功能并实现量产,其EAI产品采用国内首款双向建压设计,匹配车型更广。
这些企业正抓住主机厂车型更新换代加快、供应链安全需求提升的机遇,加速国产替代进程。乘用车制动器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,国产替代空间广阔;EPB市场国产化势头尤其强劲。
随着《GB 21670-2025》的实施,这场标准革新将推动中国在智能底盘核心技术领域从跟跑迈向并跑、甚至领跑的新阶段。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形成双重动力,加速本土企业崛起。
未来图景
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基石
线控制动技术的终极意义在于,它将成为软件定义汽车(SDV)的核心载体。通过将驾驶操作转化为数字指令,线控技术彻底剥离了机械传导的束缚,为汽车功能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铺平道路。
采埃孚的实践表明,软件定义汽车正在成为现实。新型中央控制器或域控制器已整合了多个组件的控制,包括制动、转向和减震等关键底盘功能。
这种集成控制使车辆运动控制从 “被动响应”进化为“主动预判”和“精准操控”。
智能底盘传感器持续记录作用于底盘和车身的数据,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,可实现对底盘组件状况的持续实时监控。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为预测性维护和性能优化提供了全新可能。
安森美将DSP内核集成至传感器,实现数据预处理与边缘决策,其芯片可实时预测部件磨损,延长转向系统维护周期20%。这种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的闭环优化,使线控系统成为智能汽车的智能底座。
德企采埃孚在2025年底盘技术日上展示的cubiX软件平台,能够无缝协调所有底盘组件,即使这些组件并非自家生产。这暗示着未来汽车将走向开放协同的智能生态,而非封闭系统。
文章转载于漫说汽车